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校政行企”和校友共同建設理念,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堅持教師關鍵地位,始終做到各項質量工程、各個建設項目都要有利于學生受益增值,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2021年,學校奮進建“雙高”,繼續深化“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凝心聚力、提質增效。學校2021年度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切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黨建引領育人,實施一流黨建工作計劃,開展“銘記光輝歷程 譜寫發展新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牽頭召開第六屆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院長論壇、首屆創新馬克思主義浙江論壇。學校作為僅有的職業院校獲批“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金融管理學院黨總支、銀領學院黨支部入選浙江省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構建三維文化育人體系,培養高品質金融學子”立項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7個育人案例入選“浙江省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理論與實踐”叢書。榮獲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喜慶建黨百年”百名名師講黨史活動組織獎,學校榮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一等獎。
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培根鑄魂
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制定并實施校院兩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開展課程思政領航學院、領航專業建設。牽頭舉辦全國職業教育財經商貿大類課程思政集體備課活動、浙江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學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獲評國家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外貿單證課程”獲評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團隊入選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入選教育部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學校被評為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獲評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團隊入選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基層教學組織,7門課程入選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項課題立項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黨委書記周建松作為全國高職院校代表在教育部門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
聚焦財經領域發展新趨勢,增強技術技能創新服務能力
服務區域金融產業發展、助力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賦能創新創業型英才培養,組建地方金融研究智庫,服務政府部門決策,完成浙江嘉興金融業“十四五”規劃項目。發起成立全國智能財務職業教育集團,成立經濟社會與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與行業頭部企業共建供應鏈研究院,組建完成學術領軍型、社會服務型和青年學術創新型科研創新團隊25支。立項省部級課題15項、廳級課題49項,公開發表高質量論文300余篇,獲得省級以上領導批示或采納11項。信用研究院完成行業信用評級指數編制,公開出版《行業信用指數的編制與應用》,制定全國首個融資租賃行業團體標準《融資租賃行業誠信企業等級評定規范》。學校中標世界銀行“浙江省世行貸款項目實踐與流域綜合治理研究”咨詢項目?萍冀鹑趧撔卵芯炕、中東歐研究基地入庫浙江省軟科學研究基地。
對接國家數字經濟新產業,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專業群
服務浙江萬億金融產業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對接數字普惠金融和數字國際貿易兩大產業高端,精準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有力推進“2帶5”的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專業二級學院實行“雙院長”和“雙專業帶頭人”制度。牽頭主辦第二屆全國財經商貿類高職學校專業群高水平建設研討會。學校榮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一項,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群‘1+X’證書制度實踐探索”入選職業教育咨詢部門案例。學生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銀行業務綜合技能”“智能財稅”賽項團體一等獎,學生俞益施獲國家獎學金特別評審獎,“為綠水青山而戰的高職生”案例入選教育部門“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典型案例”;教師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一項,浙江省高職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榮獲2021年浙江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
堅持特色與項目驅動,實施人才培養戰略
堅持“項目驅動、跨界合作、績效考核”的人才培養機制,全面實施學校“159高水平人才戰略”,開展“五大行動”,推動3類創新團隊建設、3類名師培養、3類工作室建設、3類青年發展平臺建設。堅持校企合作、雙元培訓,不斷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優化隊伍“雙師結構”。鄭亞莉校長擔任教育部門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訂財經商貿大類專家組副組長,孔德蘭擔任財務會計類、財政稅務類、統計類專業目錄修訂組組長;6位教師作為專家組組長牽頭國家職業教育本科類金融管理、大數據與財務管理、職業?祁惤鹑诜⻊张c管理、金融科技應用、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6個專業標準修訂工作。鄭亞莉、王華分別榮獲浙江省第三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校長獎、杰出教師獎,8名教師分別入選6個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部門和兩個職業院校教學(教育)指導部門委員。學校教師發展位列全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前茅。
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
完善浙江金融職業教育集團,“會員理事制+定期會議制”的運行機制,優化“一校主體管理,多元融合協作”的運行模式,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行業企業特聘院長,制定產業學院管理辦法,學校與企業共同創建信用工場。依托阿里巴巴國際站真實賬號,“雙導師”育人團隊開展實戰教學,全面實現打造虛擬組班教學、半年實體訂單培養、半年學徒制培養的模式。全方位打造互聯網新型實訓基地,開發H5全棧實訓室、更新智慧實訓室,與企業共建產學研實訓基地,共同打造“云會計”代理記賬中心實踐訓練營。學校入選浙江省高等學校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入選浙江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4項,學生榮獲學科技能競賽國家一等獎14項、二等獎6項,省級一等獎21項、二等獎30項。
強化技能培養培訓能力,持續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學校通過主持金融、國際貿易、互聯網金融、文秘等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國家、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輸出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全國各地3763所學校的35萬余名學生。依托國家投資者教育基地,創新開展線上線下財經知識普及和投資者教育活動,繼續承辦2021年“黃炎培杯”全國大學生財富管理知識技能大賽。依托金院培訓中心,開展中國銀行杭州分行等新員工培訓,開展高職院校教師數字金融應用能力提升等國培項目,累計社會培訓服務14萬人。教師應邀赴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開展“兩委”干部、致富帶頭人“鄉村振興”主題培訓。學校發布202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完成浙江省金華永康市潘宅村總體規劃項目、江蘇東臺八里村項目等,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優化學校內部治理體系,高品質推進“幸福金院”建設
發布學校“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制定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制度,升級學校內部質量保證管理平臺,制定實施跨專業教學組織管理辦法,組建“虛擬化”“組團式”跨專業教學組織試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新釘釘統一通信辦公平臺,建成移動端“融e釘”門戶,新建協同辦公系統和“E融通”一站式辦事平臺。公開出版《黨的領導與學校治理研究》《以章程為引領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研究》等著作,《完善學校治理體系 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文章在國家媒體刊發,2021年“就業文化節”入選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典型案例。
充分發揮金院“智慧大腦”,實現智能化教學運行與管理
創新項目管理工作流程,建立項目庫項目儲備制度,積淀管理數據,推進數字化改革,打造統一校務服務平臺,建立滿足“一網、一門、一次”要求的“一站式”校務服務大廳和校務服務網。新建人工智能實驗室、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實訓中心、電子商務綜合實訓中心、跨境電商產教融合培訓中心、智慧銀行實訓室等27個虛擬仿真實訓室和專業實驗室,助力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學校內各種公文的電子化流轉,實行校園人員進出管理精密智控,支撐師生安全復工復學。
持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擦亮金院職業教育國際品牌
繼續深化“專業+語言+國別”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推進“強中文+拓技能+融文化”的留學生教育教學模式,擴大和加強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教育,留學生榮獲2021年浙江省國際學生微視頻比賽一等獎。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優質教師和課程資源,開發互聯網金融支付、人工智能等專業培訓課程,面向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開展職業教育專項培訓。校企共建浙金院·華立絲路學院等4個絲路學院,為華立集團海外員工開展財稅專題培訓;牽頭召開中國(浙江)—捷克智庫論壇、2021職業教育高質量“走出去”品牌建設研討會。捷克研究中心獲評教育部門國別和區域研究高水平建設單位、浙江省重點培育智庫,以中、英、捷三語公開出版《“一帶一路”框架下浙江與捷克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0)》,發布6期《捷克瞭望》,服務政府部門和企業對捷克的經濟貿易決策。
鞏固品質校園文化成果,打造文化建設與育人標桿校
深化“愛生節”,開展校友文化育人活動,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提升師生文化品位。高標準建設銀星城音樂廣場、書香苑、校史館、校友館等校園文化場所。學校11件作品入選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讓青春之光在疫情防控和開學復課雙戰中更加耀眼》榮獲浙江省高校好新聞作品評論類一等獎,學校紫羅蘭合唱團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合唱節金獎,獲得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學校教師再次奪得全運會群眾組羽毛球冠軍。
聚焦職業教育類型特色,職教研究成果豐碩
聚焦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開展研究,在全國發起并舉辦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之江論壇”、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等學術會議,公開出版《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實施指南》等專著,研究成果榮獲2021年浙江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優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學校教師在多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高職院校之首,學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理事長單位再次獲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分支機構。
作者:孔德蘭 、王玉龍 、米高磊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1月5日